研究性学习优秀案例介绍之五

 

南京师大附中开设研究性学习及类似活动的历史由来已久。"责任·创造"一直是我校的光荣传统,自 1902 年诞生之日起,我校就一直走在引领基础教育创新之路的前列,是中国教育教学实验研究基地,是中国基础教育十大名校之一。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校的研究性学习在多年的摸索探究之后已成一定规模,多项发明创造获得国家及省一等奖,更有我校学生组成研究性活动课题小组代表国家参加国际大赛。二十多年来,我校研究性学习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学生的作品多次被推荐参与国际交流,得到了高度的肯定和赞扬,为我校赢得了很大的国际声誉。

我校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涉及到中学所有的学科,如语文、英语、数学、物理、化学、政治、历史、地理、生物、艺术(音乐或美术)、体育、信息(或通用技术)等十多个学科,甚至包括了心理健康等校本选修课程中的学习研究内容。不仅有单独学科的研究课题,也包括了综合两个及以上学科的综合性课题。在我校已经进行的研究性学习评比中,每次都涌现出一批批优秀论文和典型案例,我们将逐步展示一些不同类型的典型案例和研究过程,供后来的同学参考借鉴。

 

说明:以下案例均非完整论文原文。

 

案例5、让身边的老地名走进课堂

       ——南京老地名校园推广活动

课题组长:施雪莹  

指导老师:陶建萍

组员:陈俭娟、龚  雪、游运子、刘韫娴、单姝宁、王  郁、武泽渊

内容摘要老地名问题是今年来南京的热点问题。身处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我们对老地名的保护,就是对南京历史文化的保护。在对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本小组意识到保护“濒危老地名”的重要性。与此同时,少年儿童作为文化的传承者进入我们的眼帘。本小组希望通过“让身边的地名走进课堂”的活动,引发同学们对于南京地名、历史的兴趣,重视地名的保护,深思地名的意义。为此,我们设计了《发现身边的老地名》一教材,并结合教材实践了一堂旨为“身边老地名漫谈”的活动课。通过上述措施,探索“让地名走进课堂”活动的可行性和实践方法。

关键词:南京老地名、身边的地名、课堂教学

研究目的:

我们希望通过教材的编写、课堂内容的讲授,让同学们对于南京的地名文化有初步的了解。并借此,找到推广南京地名、普及南京地名知识的方法;培养同学们对于身边历史的兴趣;树立其对于地名认知的正确态度;为南京地名的保护,南京地名中历史的传承,寻找一条新的途径。

通过这此实验我们想解决以下问题:

1、通过课堂教学的形式普及南京地名知识是否可行?

2、我们所编写的教材是否适用?

研究活动:

为了了解同学们对身边地名的了解程度,我们做了一份调查问卷,并且特别调查了同学们对夫子庙这一南京标志性建筑群的了解程度。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我们得出如下结论:

大部分同学都对学校周边的地名较为了解,然而大多数同学对夫子庙并不是很了解。同学们大多对地名中的故事非常感兴趣,只是由于途径等其他条件的限制,无法专门去了解这些地名知识,较多的是通过书籍的阅读来了解,然而在我们对夫子庙老地名这项的调查的分析中发现:在夫子庙的老地名中同学们对乌衣巷的来由最为清楚。我们分析这大约是因为小学时学过《乌衣巷》这首诗吧,可见课堂教学是让同学们了解地名的一个很好的途径。

因而针对这个问题,本小组编写了一套教材,以便在学生中普及南京的老地名知识。

所以,让“老地名”走入课堂一活动,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

教学活动与实施:

       地点:南京市 秦淮区 南京夫子庙小学 瞻园路22

对象:小学五年级学生

课程名称:有趣有味的南京地名——从南京地名看南京的状元文化

教学内容:南京地名漫谈、南京的状元文化

       教学重点:“秦状元里”、“状元境”的由来;与状元有关的科举文化。

教学拓展:对南京其他有关状元的地名了解;感受科举制度对南京文化的深刻影响

研究小结:

作为学生,我们习惯了接受别人既定的知识;而这一次,我们成为了选择知识的主人。向小学生们传达怎样的信息,展现怎样的精神世界,这些问题都摆在我们面前。我们研究南京老地名,欣赏它,珍惜它。更重要的是我们现在正在切切实实的寻找方法去传递它,去保护它。尽管在准备、联系过程中,我们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是,这一次全新的尝试却值得我们每个人铭记,并将给我们今后的学习生活带来更多有意义的元素。

学生感言:这是一次非常有实际意义的活动。我们所拟订的课题方向给予了我们较大的发挥空间。作为教材的编写者,我们第一次尝试了如何将自己已有的知识展示给他人;当一回老师,我们首次站在教学者的角度审视知识、传道解惑。这对于我们来说是一次全新的体验,让我们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创新。

 

注:本课题在2008年南京市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评比中获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