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信息武器”离人们的现实生活并不遥远。图片来自网络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 粘轶峰 发自北京
4月23日,原本是一个平常的交易日,美国东部时间下午1点左右时,道琼斯工业指数和标准普尔500种股票指数都上涨了1%左右,可是在美联社的官方推特(Twitter)账号发布“白宫爆炸,奥巴马受伤”的消息后,美国股市应声暴跌。
两分钟之内,美国股市市值短暂蒸发约1360亿美元。埃克森美孚、苹果、强生及微软等众多公司的股票在两分钟内均下跌1%。与此同时,投资者涌向风险较低的国债市场,导致美国国债价格短暂飙升,石油和黄金市场也出现动荡。
几分钟后,拥有近200万粉丝的美联社宣布自己的推特账户遭到黑客攻击,澄清所谓白宫发生爆炸的微博是假的,并迅速关闭了推特账户。白宫发言人卡尼在当天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也表示,奥巴马安然无恙。
在证实这些消息为假新闻后,美国股市迅速收复失地,继续此前的上涨行情。
虽然只是虚惊一场,但这次事件使人们再次认识到,虚拟的网络世界可以对现实世界造成多么大的影响。使用“信息武器”的“网络战争”已经切切实实地走近我们身边。
一条谣言,一本万利
在此次事件中,黑客破解美联社个人密码的方式是通过发送含有“点击这里,非常重要”内容的电子邮件。美联社记者吉姆·罗梅内斯科在其个人博客中指出,当美联社职员收到电子邮件后,被要求点击显示为《华盛顿邮报》的链接,在随后打开的网页中被要求输入密码来阅读新闻。美联社虽然通过另发邮件的途径告知其所有记者不要打开这样的电子邮件,不过为时已晚,相关密码已被黑客成功盗取,随后,黑客利用美联社权威媒体的影响力,发布了假新闻,造成市场动荡。
此外,在目前的金融市场中,有文字识别功能的电脑软件越发频繁地取代人来对公司的业绩报告和新闻作出研判。电脑在瞬间采取行动,人无法进行干预,更无法去核实信息。
而金融市场与社交网络越发密切的联系更提高了风险性。推特、脸谱和其他社交网络迅捷地复制和传播世界各地的新闻——不论其是否真实可靠。如此一来,黑客在控制了权威媒体的账号后,就可以用捏造的新闻来操纵市场,从中牟利。
可以说,网络谣言已成为一种重要的“网络武器”,黑客通过夺取敌对方重要网站或国际权威媒体网站的控制权,以“官方”身份编造并散布谎言、制造恐慌,不仅可以扰乱金融市场的稳定,甚至可以破坏对方的民心和士气,造成社会动荡,给对方造成极大的打击。一条小小的谣言,就可使黑客组织或获取经济利益,或达到政治目的,可谓一本万利。
值得注意的是,散布网络谣言需要的技术并不复杂,就像美联社推特账号“被黑”事件一样,黑客只要凭借简单的技术手段盗取目标的用户名和密码,就可以无中生有,肆意造谣了。而这种技术只要经过培训就很容易掌握,因此就成为一些个人、黑客组织、犯罪团伙甚至恐怖主义组织以微小的成本和代价发动有巨大“杀伤力”的袭击的“不二法门”。
网络盗窃离我们并不遥远
在网络安全领域,除网络谣言外,更为大家所熟悉的是网络盗窃。黑客通过找到对方网络的漏洞,破解文件密码,盗出机密信息。
而提起网络盗窃,很多人的第一印象都是受过各国军方或间谍机构严格训练的黑客侵入他国电脑系统,盗取绝密政治和军事信息的场景。但其实,网络盗窃更多地发生在商业领域,且距离我们并不遥远。
自2008年起,美国威瑞森公司每年都会发布《数据窃取调查年度报告》。在今年4月23日发布的最新年度报告中,该公司表示,黑客出于经济利益进行数据盗窃在全球最为常见,零售企业是最常见的受害者。
一位黑客,只需坐在自己的电脑前,通过黑客软件,破解密码,远程遥控他人电脑,就有可能获取各个国家公司的信息,包括产品设计、研发数据、各类表格等极具价值的商业信息。如果将这些信息出售给被盗企业的竞争对手,将会给该企业带来无法估量的巨大损失。
美国政府的知识产权执法协调人维多利亚·埃斯皮内尔曾表示,商业间谍活动会影响国家安全,损害其全球竞争力,削弱美国的出口前景,危及美国的就业。
除窃取商业机密外,黑客还将手伸向了我们每个人。
2009年8月,美国破获了堪称史上最大规模的信用卡信息盗窃案,一名叫做阿尔贝特·冈萨雷斯的男子从2006年开始,他与两名同伙利用黑客技术突破电脑防火墙,盗取了大约1.3亿张信用卡和借计卡的账户信息。2011年5月初,美国花旗银行北美地区银行网站遭黑客入侵,导致其北美地区21万信用卡持有人的信息被盗。今年4月27日,美国第二大团购网站LivingSocial的电脑系统遭到黑客入侵,给其位于华盛顿地区的5000多万用户造成了影响。
这些网络盗窃行为,或给人们带来经济上的损失,或导致个人信息泄露,已成为互联网安全领域最令人头痛的问题之一。
不是炮弹而是比特与字节
除了网络谣言和网络盗窃,近年来,一种更加可怕的“信息武器”也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
在1996年上映的美国科幻影片《独立日》中,面对入侵地球的外星人飞船的保护力场,地球人束手无策,正是男主人公进入外星人的母舰,输入了一个电脑病毒,令保护力场失效,才使地球人获得了最后的胜利。
虽然该片上映时网络还不像现在这样在全球普及,但是运用电脑病毒等各种网络武器发起攻击、摧毁对方政府和军队等重要目标的计算机网络的作战方式,却已成为各国军方和相关机构的研究重点。
2011年1月16日,美国《纽约时报》发表文章称,美国和以色列联合研制的名为“震网”的电脑蠕虫病毒,成功袭击了伊朗的纳坦兹铀浓缩工厂等核设施,导致数千台离心机瘫痪。在一场看不见硝烟的“网络战”中,美、以成功将伊朗的核计划拖后了两年时间。
网络专家认为,“震网”病毒是首个能够被真正定义为“网络武器”的软件,人类历史自此揭开了新的篇章。
电脑病毒被认为是目前最主要的“信息武器”之一。虽然与火炮、飞机和军舰等常规军事装备相比,这种病毒武器的发展时间很短,但在各国最新出台的战争理论中,“网络战”已上升为同陆战、海战、空战和太空战并列的未来5大战争形式之一,甚至被称为决定未来战争胜负的战略制高点。
美国军事记者詹姆斯·亚当斯在其撰写的《下一场世界战争》一书中曾预言:在未来的战争中,计算机本身就是武器,前线无处不在,夺取作战空间控制权的不是炮弹和子弹,而是计算机网络里流动的比特和字节。
在过去几年中,世界主要国家都在积极开发“信息武器”,其中美军据称已研制出2000多种电脑病毒武器。美军希望有朝一日能用电脑代替炸弹,对敌人发动更快速、更少流血的远程袭击。那时,美军通过在电脑前轻松敲打键盘,就可以实现让敌国雷达系统失灵、电力供应彻底中断、通信全部紊乱的作战目标。
“网络游击战”防不胜防
面对如此众多“信息武器”的威胁,我们应该如何才能保障自己的安全?
对于个人来说,要保证个人电脑的安全,就要安装防病毒软件、加强管理制度、及时修复漏洞、只访问已知的安全网站、不点击可疑链接并使用安全浏览器等。
但个人的努力和单纯的技术手段并不能确保全球互联网的安全。互联网安全性差、监管薄弱已是全球共识。网络空间对各国来说,是一个新的安全领域,是国家安全面临的新问题。
2013年2月开始,美国政府明确将网络空间面临的主要威胁,锁定为所谓得到政府力量支持的黑客。但美联社推特账号被黑事件表明,网络安全面临的真正威胁来自于网络空间的黑客组织。
就像恐怖组织发起的恐怖袭击和游击战令美国焦头烂额一样,面对黑客组织的“网络游击战”,单靠个别国家的力量是无法获胜的。更何况很多黑客组织的背后都有国家的支持。
互联网遍布世界,使各个国家互联互通,要实现国家网络安全,必须通过维护全球网络空间的安全来实现,因此要解决网络空间的问题,只有在相互信任和尊重的基础上,通过各国间的对话、协商、谈判与合作,制定有约束力的网络空间行为规则与安全机制来加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