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1.jpg

       近日,由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共同主办的“第十二届全国青少年科学影像节”获奖名单揭晓,我校选送的科学探究纪录片《蔓蔓生长的金属》(创作学生:高二10班——王曾维、高二12班——郭舒菡)从全国3695件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荣获最高奖——全国最佳作品奖(全国仅31件),是江苏省唯一获最高奖的项目。我校化学组项佳敏老师和校外指导教师凌一洲老师被评为全国优秀指导教师。

2021年全国青少年科学影像节获奖名单

(江苏省)

 

       12月3日,全国青少年科学影像节闭幕活动在线上举办,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武向平,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主任辛兵,中国科教电影电视协会理事会党委书记、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季林等领导和嘉宾出席活动。 

 

 

       此外,在江苏省青少年科学影像节比赛中,我校还获得省级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视频在深圳市政府、中国科协共同主办的深圳(国际)科技影视周现场展播,并通过人民视频、科普中国、“科创筑梦”抖音和B站等多个平台线上直播。项佳敏和凌一洲老师还被评为省级优秀指导教师。在由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教育厅等单位主办的第七届江苏省科普公益作品大赛中,我校学生获得省级三等奖2项、优秀奖2项,学校获“江苏省优秀组织奖”。

 

获奖作品展示:

《蔓蔓生长的金属》

参赛学生:王曾维、郭舒菡

指导老师:项佳敏、凌一洲

获奖情况:全国青少年科学影像节最佳作品奖、江苏省青少年科学影像节一等奖

作品简介:是战争堡垒,是银篦金钗?是铁锈铜绿,是异矿奇石?是价值千金的精密仪器,还是蔓蔓生长的艺术制品?我们无师自通了金属作为工具的一面,可她远不止于此。你可愿看看她独属于艺术的绝代风姿?我们多次改进了实验装置,终于置换出金属珍藏的美丽图腾:藤蔓般生长的金属枝晶,兼有内在的科学原理作为点睛。这样的金属与随处可见的工具判若天渊。我们用最精妙的语言,写下最绝妙的诗篇;我们用最习见的科学,诠释最隽永的至美。

视频二维码 

 

《物理化学那些事儿》

参赛学生:龚巽

指导老师:项佳敏、凌一洲

获奖情况:江苏省青少年科学影像节二等奖

作品简介:通过比较研究,探索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实质,反映了二者区别是有无新物质的生成,化学反应中原子重组成新分子。

视频二维码 

 

缤纷

参赛学生:吴翰澂

指导老师:项佳敏、凌一洲

获奖情况:江苏省科普公益作品大赛三等奖

作品简介:许多金属氢氧化物难溶于水,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加至对应的金属盐溶液中便可制得色彩缤纷的沉淀。氢氧化铁沉淀是橙黄色到棕红色的,在沉淀较少,固体层较薄时,在微距视角下那固体沉淀仿佛在溶液中轻盈地飘荡;当沉淀较多时,就可形成一种如远山般起伏的形态;向氯化钴溶液中加入碱时,会先后形成各种颜色的氢氧化物沉淀,其中的一种紫红色沉淀尤为美丽,如繁花绽放。

 

青光水母

参赛学生:姚远、胡永成、门吉宸、赵志扬、崔宇阳

指导老师:项佳敏、凌一洲

获奖情况:江苏省科普公益作品大赛三等奖

作品简介:将凹面玻璃置于铁架台上,下方放一黑卡纸作为背景,在凹面玻璃上滴加适量硫酸铜、氯化亚铁、氯化铁溶液,再滴加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形成氢氧化铜、氢氧化亚铁、氢氧化铁沉淀混合物,再利用手机摄像头和微距镜头拍摄,呈现出水母的姿态。

 

蔓月丝帘

参赛学生:王曾维、郭舒菡

指导老师:项佳敏、凌一洲

获奖情况:江苏省科普公益作品大赛优秀奖

作品简介:通过盖玻片引流使氯化亚锡溶液与月牙形锌片与在载玻片上接触反应,金属枝晶四散蔓延。月亮上蔓延而开的网络,是联结星空的足迹。

 

微观的世界

参赛学生:吴翰澂

指导老师:项佳敏、凌一洲

获奖情况:江苏省科普公益作品大赛优秀奖

作品简介:把视角从宏观转向微观,仿佛看见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方方正正的干燥氯化钠晶体,在平滑的背景下如同一座座孤岛,一片片堡垒;浸泡在溶液中的氯化钠晶体,由于在弧形的蒸发皿中生长而出现一种奇特的形态,一片片,一层层,如同山峦,绵延不绝;在溶液中置换锡离子,可产生一棵主干横平竖直,枝桠纵横交错的锡树;若把锡离子换成银离子,则可制得肆意生长,向四面八方扩展的银树。

 

       这些成果均源自于项佳敏和凌一洲老师合作开发的《科学实验与艺术创作》校本课程,该课程在科学教育中渗透美育,将“科学探究”与“艺术创作”一体化实施,两者借助“科学摄影”被紧密联结到了一起——科学实验为科学摄影提供被拍摄的情景,科学摄影为艺术创作提供了具体的技术和载体。
 
       在大量的实践环节中,学生亲自动手完成实验和创作,利用多种可视化技术拍摄美丽的科学现象,并且用艺术的眼光对科学摄影作品进行评价交流,在鉴赏科学之美的基础上进一步创造科学之美。
 
       科学之美是吸引和激励科学家毕生探索的原始动力,整合科学教育和艺术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学生以实验材料为画笔,创造出独特的色彩、纹理和质感,一起用艺术致敬科学,用科学诠释艺术。

 

(课堂情况)

 

(科学摄影成果展览)

 

(部分科学摄影作品)

 

供稿:化学组

编辑:校务办

审核:保志明、王春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