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持人:高二12班高启元
芒种刚过,夏至将来。上周,高二同学们在溧水进行了为期四天三夜的学农社会实践活动。忆那沃土与田垄,赞那欢笑和星空。是扬一把金黄于袅袅炊烟地方,还是掬一捧明月伴歌舞入梦乡?且听高二(8)班的徐祯祾和高二(2)班的朱锦天同学带来他们的分享。
二、发言人:高二8班徐祯祾
体验了四天的农夫生活后,我们满载而归。
学农,从芒种始。“时可种有芒之谷,过此即失效,故曰芒种。”芒种,是多么美的名字。稻子的背负是芒种,麦穗的承担是芒种,田野的波浪是芒种,豆汁的醇美是芒种。秧田里,我们赤脚而下,感受被泥土轻抚的细腻触感。小心翼翼地,一棵棵绿色的秧苗被双手轻轻栽种在柔软的土壤中。伴随着那绿色的生命和土壤的联结,我们也第一次真正地与大地产生了共鸣。
迟迟朝日上,炊烟出林梢。野炊的重点在于“炊”。案板上,一刀下去,丝成丝,片成片,手起刀落,有条不紊。大锅前,火苗以它最为淳朴的方式被生起,炊烟袅袅。油入锅热,菜品随锅铲翻覆,再加水的刹那,炸开了一般,油滴焰火般的往外迸裂,刹那间升起的水汽模糊了眼镜,便也顾不得什么别的,慌忙找一个大锅盖来挡在自己身前,试图阻挡油烟的侵袭。那忙乱的场景,至今想来仍忍俊不禁。
芒种,是为光芒植根。这次学农,我们去往的是溧水的一个特殊教育学校,那里的学生是“折翼的天使”,他们或许身心上有缺陷,但与广大世界相联结的大门从未被关合。我们此行便学习了听障者的交流语言——手语,手臂挥舞,一笔一划之间,是极富于情感的,形象而真挚的表达。正如所学的歌词里所说“谁说污泥满身的不算英雄”,如果生命有裂缝,那就努力让光芒透得进来。
夕阳西下,微风吹拂着粉红色的晚霞,也问候着随风摇曳的秧田,修建好的花卉,大锅里的豆浆,还有踏在归去的田垄上的我们。农夫的生活是奇妙的,其特别在于让我们与最为传统和朴实的农耕文化时空上穿越一般地相遇,让那泥土里蕴含的坚韧与质朴深深地扎根在我们当代青年人的心田。
三、发言人:高二2班朱锦天
一场学农之旅,可谓野趣横生。
无论是青豆黄豆,抑或是山芋秧苗,只要种下,便又是一个生命的轮回。一垄田,一杆锄,一把铲,一瓢水,深褐的土块从田埂之中层层掀起,和着厚重而熨帖的气息,相间成列,在大地上罗列出最朴实的纹样。放下锄头,拾起钉耙,翻滚敲打之下,麦粒破壳而出;斜剪枝条,细埋入土,完成一次生命的再创造;树林之下,数根稻草如白练翻飞手中,搓揉交织,编出一个青黄色的梦。太阳已然西斜,大地依旧广博,戴笠而归的我们,流着汗,哼着歌,用双脚踏在温暖的小径上,正如千年前的祖先们那样。毕竟,这都是同一片土地。
从田间抬起头,目光抛向远方,便是一派全新的农村景象。明朗的阳光、成片的大棚、宽敞的公路、错落的人家。穿行于古朴而庄雅的周村,风拂过高脊飞檐,回响于层楼叠院,马头墙上的野草随风而动,只此青绿,跨越百年。转过几个路口,新四军的热血忠诚凝结在红色李巷的瓦房之下,依旧闪耀;保家卫国、团结御侮的斗志镌刻在每个人的心中,无法忘却。迈出革命老区,迎面是现代农业技术产业园白马基地,节能大棚、自动传感、精准调控、数字分析,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赋予这片古老的大地又一次生机,记忆与未来在这一点,历史交汇。
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科技文化如此打破藩篱,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在手工劳作的背后,是时间的沉淀、生命的积累、成长的增量,这得以让我们成为自己,扎根社会,立足时代。纵使前路奔波,我们依旧阔步而行,田埂之上,那是一首芒种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