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匠心巧思,触摸生命质感

——2024-2025学年第学期第周升旗仪式

一、高三(9)班靳梦颖主持本次升旗仪式

大家好!我是来自高三(9)班的靳梦颖,今天的升旗仪式由我主持。当我们漫步在繁华的都市,穿梭于钢筋水泥的丛林,可曾有那么一瞬间,怀念起那些触手可及的温暖?一件精美的陶瓷,承载着匠人指尖的温度,釉色流转间,仿佛凝固了千年的时光;一幅刺绣,丝线交织,诉说着千丝万缕的情思,针脚起落间,仿佛勾勒出岁月的轮廓。这些传统手工艺品,不仅仅是物件,更是文化的载体,情感的寄托,是我们与过去、与自然、与内心对话的桥梁。然而,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传统手工艺品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我们习惯了千篇一律的工业制品,也渐渐遗忘了手工艺品的独特魅力。今天,让我们暂时停下匆忙的脚步,去感受传统手工艺品的温度,去思考我们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下面请高三(9)班何清澄,曹峻同学分享他们的思考,大家掌声欢迎。

二、高三(9)班何清澄同学发言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来自高三(9)班的何清澄。

逆着工业化发展的潮流,手工制品重新回到了历史舞台,成为越来越多人的消费选择。虽然其价格相较于工业产品往往更高,但其品质和独特性却是工业产品远不能及的。

于是,在以李子柒为代表的博主的宣传之下,手工制品重又映入人们的眼帘。年轻人痴迷手工滴胶,在色彩调配、造型设计中忘却学业压力;上班族沉醉于手工编织,于毛线穿梭里舒缓职场紧绷神经。以往被认为费时费力的手工制品,此时却成了珍贵的精神供给,帮人们重拾内心宁静,在忙碌尘世寻得喘息之机。

每一件手工制品都凝聚了时间、体现了历史。景德镇的青花瓷,匠人用毛笔在素胚上一笔一画勾勒出千年传承的纹样;贵州的苗绣,一针一线缝进的是族群迁徙的历史密码。这些作品没有机器的“完美”,却因细微的指纹、偶然的釉色流动而成为孤品。本雅明曾说“在机械复制时代凋萎的东西正是艺术作品的灵晕”,而每一件手工制品上都附着这样具体的、留有痕迹的灵晕。它让人们又一次久违的感知人本身和时间的流转,感受创作和美。于是,手工制品通过与自我对话,作为人类深层精神的永恒追求和当下社会心理解药而长久存在,帮助每一个迷失的人找回自己的独特价值。

当我们在讨论手工制品是否昙花一现时,本质上是在追问:在科技高速发展的当下,人类应当如何安放那颗向往温度的心?下次当我们拿起一件手作陶杯,不妨触摸那些凹凸不平的肌理:那是匠人掌心的年轮,是拒绝被标准化的倔强,更是快时代里值得我们守护的慢灵魂。

谢谢大家!

、高三(9)班曹峻同学发言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来自高三(9)班的曹峻,今天我想与大家探讨一个看似矛盾却充满温度的现象:在工业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为什么人们依然执着于用双手创造?当我在技术课上打磨出第一枚木质承重结构时,当看到故宫匠人修复千年榫卯时,我找到了答案——手工制品承载着机器无法复制的生命温度,这种温暖将永远流淌在人类文明的血液中。  

记得在通用技术课上,我们用砂纸反复打磨榫卯接口,木屑如金色雪花般飘落。为了制作能承重30公斤的木结构,我们经历了七次失败:胶水过量导致变形、角度偏差引发断裂。但当最终作品在测试台上稳稳托起重物时,掌心残留的木纹触感突然变得滚烫。老师告诉我们:“故宫梁柱的榫卯不用一颗钉子却能屹立千年,因为每一道凹槽都凝结着匠人对力学的敬畏。”原来,手作的真正重量不是物理数据,而是那些深夜伏案绘图的专注,是发现榫头角度偏差0.5度时的精益求精。这种亲手创造的震颤,是流水线产品永远无法给予的灵魂共鸣。  

我们制作的木质承重结构,看似朴拙,却因独特的纹理和手工打磨的弧度拥有了个性。当我们将作品陈列在教室时,学弟学妹们总会驻足惊叹:“原来不用金属零件也能如此稳固!”这种惊叹,正是手作价值的回响——它让工业化标准之外的生命力得以延续。  

我开始逐渐明白,有些价值,是机器永远无法计算出的——比如一双手创造的热忱,比如在手工劳作中积累的情谊,比如跨越了千年的文化共鸣,比如青春里那份“明知艰难仍要尝试”的勇气。

同学们,流水线能生产千万件相同的产品,却创造不出第二件完全相同的木作。手作热潮的长期存在,恰恰证明了人类对“温度”的本能渴望。让我们珍惜每次动手实践的机会,在敲打锻造中感受生命的质感。因为真正的文明从不是机器与手工的对抗,而是让匠心在新时代绽放更璀璨的光芒。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