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文明用语,谱写青春代码——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第十二周升旗仪式
一、高一(6)班李家成主持本次升旗仪式
大家好!我是来自高一(6)班的李家成,今天的升旗仪式由我主持。昔者荀子有言“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自古以来,礼便被视为立身,行事,治国之根基。观我泱泱华夏,五千载星霜轮转积淀出的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尚礼之风已化作华夏血脉中的不朽基因。身为附中学子,我们当如何成为了一名新时代文明青年呢?下面有请高一(21)班靳知远同学分享她的观察与思考,大家掌声欢迎。
二、高一(21)班靳知远同学发言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高一(21)班的靳知远。
《礼记》有言:“礼者,天地之序也。”当我们穿行于校园时,礼仪不应是刻板的教条,而是流淌在血液中的文化基因。它或是早读时笔尖与纸页的私语;或是走廊相遇时含笑致意的眸光;或是在食堂窗口前自觉成列的默契;更是镌刻在方寸之间的自我约束。今日,让我们从语言的文明开始,共同探寻校园礼仪的深层意蕴,让文明成为青春最美的注脚。
礼仪之邦的文明基因,正在我们每一声温暖的问候中悄然传承。当走廊转角偶遇老师时,请别再低头数地砖、或者仰头看浮云,以15度微笑礼代替闪躲,尝试主动道句“老师好”。想象一下,你刚睡眼惺忪地走进校园,迎面碰上老师,你主动跟老师打了声招呼,老师微笑着向你点头问好,你是不是瞬间感觉整个人都精神起来了?
当然,也请老师您别“太过高冷”,看到学生的主动问好,不妨热情回应。这可不是简单的客套,而是一种双向的温暖传递。当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这种温暖流动起来,我们的校园就会变得更加和谐、融洽。学生的一句问候,就像清晨的第一缕阳光,而老师的回应,就是让这缕阳光真正照进校园的“反射镜”。如果光发出去,没有回响,那校园岂不是成了“黑洞”?要知道,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情感的流动。来自学生的主动问好,是礼貌,是尊重;而老师热情回应,是认可,是鼓励。想象一下,如果每个老师都能笑着回应,甚至主动喊一句“同学早!”,那我们的校园会变成什么样?——那这个校园会是“微笑浓度”超标,快乐指数爆表。
当我们与老师、同学、门卫、保洁阿姨等交流时,一句简单的“您好”“谢谢”“再见”,不仅能够传递出我们的友好和尊重,还能让对方感受到我们的温暖和关怀。《曲礼》中说“礼不逾节”,我们应当将这一教诲化为具体的言行准则,用文明的语言和行为去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文明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它不仅流淌在清晨的问候里,更闪耀在每一个需要包容的瞬间。想象一下在校园中你是否遇见过这样的场景:夕阳为球场镀上金边,你正全神贯注地组织进攻,突然一个不经意的碰撞,让你踉跄几步,手中的篮球也调皮地溜出了边界。此刻,是让怒火瞬间点燃,用尖锐的话语划破和谐?还是让嘴角扬起微笑,用温暖的语言化解尴尬?
同学们,文明用语就像运动场上的"精神护具",它能在碰撞发生时保护我们珍贵的情谊。一句真诚的"对不起",是勇者的担当,是绅士的风度;一声爽朗的"没关系",是智者的胸襟,是伙伴的温情。要知道,那些在赛场上和你"较劲"的对手,转身就是和你并肩奋斗的同窗。通过这样的文明交流,我们不仅能在体育竞技中锻炼身体,还能在精神层面得到升华,学会尊重、理解与包容。
从运动场到教室,文明用语的魔力从未缺席。在课堂上,我们常常有各种奇思妙想,但表达观点的时候,可别忘了文明语言的魔力。试想一下,当老师在讲台上引经据典、循循善诱时,一句唐突的"不对!"就像突然敲响的铜锣,不仅打断了思维的流淌,更可能让智慧的火花黯然失色。
但若我们换一种表达:"老师,您这个观点给了我很大启发,不过我有个小小的疑问..."这样的表达,既如春风般和煦,又如清泉般澄澈。它展现的不仅是一个学子的谦逊,更是一个思考者的涵养。
在小组讨论的天地里,当不同观点相遇时,与其剑拔弩张,不如以礼相待。一句"你的见解让我耳目一新,不过我想从另一个角度补充..."这样的开场白,就像在思想的田野上架起一座彩虹桥,让不同的见解能够美丽相遇。正如罗曼·罗兰曾说,“人与人之间最大的隔阂,是彼此的误解。”而文明的语言,正是消弭这种隔阂的最佳良方。
同学们,杜甫的豁达与旷达的胸襟落实到细节,其实就是一声“没关系”;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的狂傲不屈,也不妨碍我们在认识到错误时说声“对不起。”而我们对老师的尊重和敬爱,就蕴含在相遇时的一声“你好”和“再见”里。今天我们在校园中的一声诚挚的“对不起”,大度的“没关系”,终将会在毕业十年后汇聚成相聚时那激荡在心底无言的暖流。
让我们把文明的语言变成青春的代码,用晨跑时的朝气当做运行的程序,铸就校园最美的底色,共同谱写附中校园文明APP。
谢谢大家!